产品搜索
次声报警工作原理
次声波是一种频率低于人的可听声波频率范围的声波。次声波的频率范围大致为10-4Hz~20Hz。次声波产生的声源是相当广泛的,现在人们已经知道的自然界次声源有:火山爆发、泥石流、滑坡、山崩、雪崩、流星、极光、地震、海啸、台风、雷暴、龙卷风、电离层扰动,等等。人类活动产生的次声源有:核爆炸、火箭发射、化学爆炸、飞机起降(特别是直升机起降)、桩机打夯等等。
由于次声波的频率很低,因而它显示出了种种奇特的性质。其中,最显著的特点是传播的距离远,而且不容易被吸收。次声波不但“跑”得远,而且它的速度大于风暴、泥石流等传播的速度,所以它就成了海洋风暴、泥石流、滑坡等来临的前奏曲,人们可以利用次声波来预报灾害的来临。
经多年观测研究,泥石流在形成和运动过程的声发射信号中有次声成份(其它为可闻声和地声)。这种次声成份为确定性信号(即有确定的时域和频域特性),几乎不衰减且约等于声速,以空气为介质传递。因为泥石流次声速度约为340米/秒,远大于泥石流运动速度(通常为10米/秒左右。),因而报警器能在泥石流到达前率先捕捉到它的次声信号,有足够的提前量来实现报警。其提前量视流域泥石流源地和流通区至沟口距离而定。经过20余次原型泥石流的测试结果表明,提前量通常为10分钟~40分钟。